English

《银行论》:系统研究的可喜成果

1998-07-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银行的生成、组织、运作、功能与传导机制等内涵着丰富的学问,需要结合实际进行理论概括,建立起银行学的科学体系,并以此指导实践。曾康霖教授所著的金融系列专著之一《银行论》(1997年9月已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从理论分析框架体系的建立,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部分借鉴与综合应用,结合历史和现实的理论分析这三个方面为系统、深入地研究银行学,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银行论》的一个重要突破是首次为中国银行学的研究建立起了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扩大了理论解释的空间,增进了对现实的阐释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银行体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建立起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而且渐进地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合作银行、投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等一大批新型银行。对银行“精巧”的组织与管理和“绝妙”的运作与功能的研究已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但对银行业的生成、运作,尤其是传导机制等缺乏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自然谈不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银行学体系。而《银行论》的出版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它从银行的生成研究、相关关系的比较研究、变化发展的动态研究、传导机制的研究、中国银行业现状与国际惯例的研究等方面构建起了以银行的生成运作为研究对象的银行学分析框架。银行学分析框架的建立对推动中国金融学科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银行论》中,作者部分地借鉴了制度经济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注重银行生成制度背景的研究,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范式,分析了银行生成的政治、经济、思想基础。作者认为:银行业的产生绝不是个别人的行为,而是社会的行为,是社会各种因素促成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银行论》所采用的制度性分析框架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范式探讨了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四个阶段;二战后国际货币体制动荡;国际政策性银行建立的背景;西方合作银行演变等。这可以说是该专著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大特色。

理论研究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对现实的解释力。在《银行论》的每一章中,都有专节评说中国在这方面的现状、未来以及与国际惯例的差距。为中国银行体制改革和发展寻求理论支持和可行的政策措施。诸如,在政策性银行一章中,作者针对能否把政策性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中国政策性银行与政府关系模式的选择、政策性银行能否办理一般存贷款业务等问题,借鉴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